2019-09-04
“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。18歲時,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,是《人生》改變了我的人生?!?/B>
——馬云
01、路遙的《人生》
《人生》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,發表于1982年,講的是改革時期的陜北高原的高家村發生的故事。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。從最開始讀,到放下這本書,我依舊無法給高加林一個定義。
他到底是應該留在農村接受生命的安排,還是要不顧一切拋掉農民的身份去大城市闖蕩;他到底是應該選擇農村不識字的巧珍,還是選擇城市白富美的亞萍,至始至終,我都沒有答案。
了解了路遙的背景,再去結合這本《人生》不難理解為什么路遙對于農村描述會如此深刻和真實,也不難理解《人生》。
路遙在陜西的一個縣的貧困的農民家庭里出生,小時候因為家里太困難,被過繼給了農村的伯父。成長在農村的路遙也非常向往著城市的生活,他的成長背景讓他自卑,但他的才華又讓他自傲。面對這樣沖突下的成長,他卻比高加林要幸運的多。
我特意查了下路遙的生平,真的和高加林驚人的相似。路遙也曾在農村的小學里教過書,后來找了位城市的知青。再后來,他順利去了延安大學中文系,開始他的創作生涯。
02、關于夢想和野心
“他們衡量一個優秀莊稼人最重要的品質——吃苦精神,他高加林也具備。從性格上說,他的確是個強者;而這個優點在某些情況下又使他犯錯誤?!?/B>
高加林如果放在當代,我認為應該就成功了,也許還能出一本個人奮斗史。他有理想,與才華,有野心,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一直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。進取加上才華再加上自卑自傲下的多層化學作用,放在現在的大環境下,他的出路也許會比小說里更加明朗。
可是在改革時期,一切都充滿了未知。一個連帶關系既可以讓你平步青云,也可以讓你跌入谷底。那個時代的中國,充滿了機會和變革,有夢想和野心的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矛盾:到底繼續做個農民,還是去大城市尋找機會。正是這樣的城鄉沖突,把小說塑造的人物徹底寫活了。
高加林,一個和路遙一樣背景的農村人,想要跨越等級,想去更大的世界。階級的明顯化讓高考,改革開放變成了另一次人生的再造,也讓知識分子的心開始躁動了起來。
生活有時候把面對的現實演變成了夢想,有時候又把我們的夢想拉回到現實。
命運真是個愛捉弄人的玩意兒,它讓你不滿足于現狀又不能不屈服于此,它讓你對未來無限憧憬卻又給你萬般磨難,夢想在命運面前,就像成人影子下弱小的身軀,一直存在于內心的最深處卻又無力而為。
03、關于愛情和伴侶
一物降一物 奈何這就是愛情的模樣
珍惜和體諒 奈何這就是最難的妥協
門當且戶對 奈何這就是婚姻的前提
聚散和離別 奈何這就是你我的命運
“感情的潮水在心中涌動,千言萬語都卡在喉眼里,不知從哪里說起”
這是路遙對巧珍的一段心理描寫。路遙筆下的愛情,總會摻雜著對人生的思考。巧珍,一個典型的農村女子,卻對追求所愛大膽執著。而亞萍,一個典型的城市女孩,卻對心底所愛猶豫不決。
很多讀完《人生》的人都對巧珍對加林的感情印象深刻。她為了加林無私去付出,即使加林要去城市看更大的世界,巧珍依舊告訴他,不必擔心自己,好好去外面見識。雖然不識幾個字,但那簡單的幾句囑托卻讓我落淚。
在村子里巨大的輿論下,巧珍依舊不管那些風言風語,不管父親當街的謾罵,毅然決然的選擇高加林??上?,巧珍愛的人渴望著詩和遠方,他熱愛星辰和大海,他不滿足現狀。這樣一個被困在惡劣環境下的“文化人”,欲望無法完全被滿足,也許他也喜歡巧珍,可他更愛的人永遠是自己。
亞萍,一個專橫任性的女人,那個時候算是個白富美了。路遙筆下農村男青年的愛情,總是會試圖去找一個條件更好的女人去實現自己的野心,無情卻又那么真實。亞萍,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。她帶著高加林領略了城市的美好和繁華,她們情投意合總有說不完的話題,霓虹燈下的愛情,讓這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加林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美好。
人生幾度選擇,和誰步入婚姻算是一個重要的選擇,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人和我們共度一生?
如果你愛的人,他不及你優秀,你會不會放慢腳步教她并和他步履一致然后一起走到生命盡頭?
如果愛你的人,可以和你聊個通宵,但在面臨選擇是舉棋不定,選擇自保,你會后悔選擇他么?
“我們常說要向前看,對一個人來說,也要向前看。生活總是這樣,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。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。人活一生,值得愛的東西很多,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,就灰心?!?/p>
《人生》這本書,更多的故事還是要自己翻開讀讀,畢竟我們每個人的角度和人生都不可能相同,也許你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,也找到他人。當有些人為了虛榮而拋棄了生活的原則,人生又是什么結局?
“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,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,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。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、沒有岔道的。有些岔道口,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,事業上的岔道口,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,你走錯一步,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,也可以影響一生?!?/B>
—— 柳青
讀后感 推薦
欄目導航